發布日期:11.06.2025
最後更新:11.10.2025
字體
小
大

怎麼練出最強又最全面的體能?答案就在這裡!
或許在看完 Netflix 節目《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後,你的心中是否也浮現了這些好奇?節目中,第一季冠軍禹秦熔(IG)、第二季冠軍阿莫帝(IG),皆是以 CrossFit 為主要訓練背景,這項在台灣默默耕耘多年的運動,也因此重新回到大眾視野中。
結合舉重、體操的全方位體能訓練:CrossFit
CrossFit遠不止是舉重或高強度訓練,它結合舉重、體操和高強度間歇訓練,堪稱是一套最全面的體能訓練。
為了回應好奇,我在前陣子上了一堂 CrossFit 團課,在課前課後也和教練交流了些想法。因為想把這項「讓我心跳加速」的運動介紹給更多人,因此動筆寫下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適合所有對CrossFit 訓練感到好奇的運動夥伴們,我們將一起從核心概念、訓練特色,到如何安全入門,深入淺出的了解 CrossFit!
無論你是想找鄰近的 CrossFit 場館、了解 CrossFit 入門課程,或是想準備 CrossFit 裝備、報名 CrossFit 比賽,這篇文章都能幫助你消除疑慮,踏出體驗的第一步!
特別感謝:四季健身與Simon教練提供場館及課程的體驗協助。
CrossFit(官網連結:https://www.crossfit.com/) 是一套由前體操運動員 Greg Glassman 所發起核心力量與體能全面性訓練計畫。最初用來協助美國消防員與軍警提升身體素質,幫助他們應對各種高難度任務。
CrossFit特色可濃縮為三個關鍵詞:功能性、高強度、多樣化
一、功能性動作 :CrossFit 的訓練動作設計多模仿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動作,例如:例如深蹲(坐下)、硬舉(從地上提起重物)、推舉(將東西舉過頭)。能有效提升身體在日常生活中的應變能力。
二、高強度:CrossFit 的課表設計鼓勵訓練者以無間歇或極短間歇的方式完成高強度訓練,有效燃燒脂肪,同時顯著提升心肺功能與整體運動表現。
三、多樣性:CrossFit 的訓練課表每天變動,持續變化的模式目的在於避免身體適應,全方位提升訓練者的力量、耐力、協調性等身體素質。
此外,CrossFit 訓練強調持續挑戰自我、社群支持,氛圍和近期跑圈盛行的「social run、coffee run」非常相似!運動不再只是體能鍛鍊,更是一種自在交流的媒介,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不同於傳統健身將訓練以肌群分配的方式安排,CrossFit 的訓練邏輯強調身體的全面性發展與功能性。以下歸納 CrossFit 的四大訓練特色:
CrossFit 的訓練課表每日更新,老師會將挑戰目標(例如:時間或完成次數)公布在鏡子或牆上,稱為 WOD (Workout of the Day)。
這種「寫在牆上的目標」能強烈激發學員的鬥志和達成慾。 多樣化的訓練設計能有效避免身體適應,同時不斷刺激你的運動神經與心態。
CrossFit 訓練結合多個動作為一組,組和組之間只有極短的休息時間,能快速提升訓練者的心肺功能與肌耐力,稱為 Metcon (Metabolic Conditioning)。
體驗課當天,前幾組我都能輕鬆完成,甚至覺得休息時間有點太多了,沒想到同樣的動作做了好幾組,心跳竟然越來越難降下來!倒數2組時,深刻的體認到何謂「體能的極致考驗」!
CrossFit 也包含體操與自身體重訓練,從基礎的引體向上、伏地挺身,到進階的倒立、雙槓撐體,甚至攀繩。
有位具有四年健美式訓練的同學分享,他是班上力氣最大的人,但是某次 crossfit 團課要練倒立時,卻只有他無論如何都上不了牆、需要教練協助。
後來才知道除了基礎肌力之外,CrossFit 訓練也能強化肌力控制能力,提升身體的敏捷性、平衡感與協調性。
雖然兩者都具備「高強度」特點,但我個人體驗起來,認為 HIIT 更像是一種訓練「方法」,主要運用徒手動作提升心率。
CrossFit 則是一套完整的「訓練系統」,結合多項運動,也會使用到槓鈴、壺鈴之類的器材,目標是全面提升整體運動能力與身體功能性。
我本人就是健身房新手!
想起我第一次走進預約好的場館時,明顯的覺察到有一股因陌生而產生的緊張感。教練發現我後便邀請我加入一起熱身!我和教練「自首」,這是我第一次接觸 CrossFit 訓練,還不太理解動作怎麼發力,也不太確定該怎麼拿捏重量。
他反而和我說CrossFit 最大的優點之一是其「可調整性」(Scalability)!所有訓練動作的強度、重量與次數,都可以根據個人體能、傷病史或年齡進行調整。這段對話讓我在正式開始訓練前,更了解為什麼 CroossFit 是適合「所有人」的運動,也放下心中的那顆大石頭。
當然適合!由於其訓練內容的多樣性和強度,CrossFit 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增肌減脂工具。
訓練結合了高強度有氧與力量訓練的元素,課表設計目標在提升全面的體能表現。這意味著在訓練中,你不僅會進行舉重、深蹲等力量訓練來增加肌肉量,同時也會進行跑步、划船、跳躍等高心率有氧運動來有效燃燒脂肪。
這也沒問題!我在上課當天的兩週後剛好有個半馬賽事,所以很害怕身體因為從事平時不熟悉的運動而受傷,我和教練分享這個擔憂後,在他的專業建議下降低重量,讓我能安心且盡興的參與當天的訓練。
換言之,CrossFit 訓練可以根據個人狀況進行內容修正,以避開或保護舊傷處。
然而,CrossFit 並非醫療復健。在進行訓練前,務必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並將完整狀況告知教練。在專業人士的評估與監控下,CrossFit 能作為協助恢復功能性的工具,幫助你重建身體信心。但若舊傷仍在急性期,則應以專業治療為主,待狀況穩定後再考慮加入訓練。
只要選擇合格的訓練場地,並遵循教練指示,CrossFit 與其他運動一樣安全!「高強度」並不等於「高風險」,專業 CrossFit 教練非常重視動作的正確性,會根據學員的能力調整重量與動作,確保訓練在安全前提下進行。
完全不需要!如前文所說,CrossFit 是為「任何人」設計的。即使完全沒有運動基礎,每個動作都有簡化或替代版本可供選擇。
相較於一般健身房月費(800 - 1,500元/月),CrossFit場館的的收費通常較高(2,500 - 4,500元/月)。
這些費用包含了專業教練指導(小班制團課)、完整課程編排、器材維護與支持性社群等價值,與傳統健身房單純提供器材使用的模式有本質上的不同。
初次踏進 CrossFit 場館,你不需要一次買齊所有東西。入門所需的裝備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要準備以下幾項:
| 品項 | 選擇指南 |
|---|---|
| 運動鞋 | 選擇鞋底較硬、較平的訓練鞋 例:Reebok 的 Nano 系列 Nike 的 Metcon系列 UA 的 Tribase 系列 |
| 護具 | 依訓練強度,添購: 護膝、體操手套、腰帶等 |
| 服裝與水壺 | 選擇透氣、排汗的服裝 與大容量水壺 |
除了基礎裝備,確保訓練效果與安全更重要的是課前暖身與課後恢復。
近年來,CrossFit 在台灣 的發展日益成熟,各地都出現了專業的 CrossFit 場館,專業教練建議我們在選擇適合自己的 CrossFit 訓練 場館時,仔細考慮以下幾點:
教練資歷:優先選擇擁有 CrossFit 官方認證(Level 1 以上)的教練。
課程安排:場館通常會提供專為新手設計的 CrossFit 入門課程(On-Ramp),能有效幫助你學習基本動作,降低門檻。
場地安全與社群氛圍:觀察場地是否寬敞明亮、器材擺放是否整齊,並多參加幾次體驗課,感受場館的文化是否符合你的期待。
在健身遊牧網站「找場館」功能輸入關鍵字 #CrossFit,即可找到離你最近適合練習CrossFit的場館。或你也可以在CrossFit官方網站找到認證場館。
為了幫助你快速找到離家最近的訓練場地,我為你整理出幾個在 CrossFit 台灣 社群中廣受好評的場館,邀請你點擊場館名稱了解更多!
| 區域 | 場館推薦 |
|---|---|
| 北部(台北/新北) | Waypoint 作伙(台北大安) CrossFit Matrix(台北信義) 四季健身(新北中永和) |
| 中部(台中) | CrossFit Ultilife(台中北屯) |
| 南部(高雄 / 台南) | 太陽體能運動空間(台南東區) CrossFit X Ray(高雄苓雅) Upper Fitness(高雄仁武) |
台灣CrossFit官方認證場館
如何開始: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 CrossFit 訓練,不用擔心自己跟不上。多數 CrossFit 場館 都為新手設計「On-Ramp 入門課程」,這是一個有教練陪伴,讓你安全、穩固地學習基礎動作的起點。
完成後,你就能加入小班制的團體課,與大家一起挑戰每日不同的 WOD。
費用方面:CrossFit的收費模式更像是一個「課程費用」,而非單純的場地使用費。
常見的小班制團體課月費約落在 3,000 至 5,000 元之間(含教練指導、課程編排),而一對一個人教練課則依教練資歷有所不同。
場館收費制度分享:
| 場館 | 收費方式(團課) | 備註 |
|---|---|---|
| Waypoint 作伙 | 團課方案: 單堂700元 5堂 3,000元(效期45天) 10堂 5,000元(效期90天) 會籍方案: 全日會籍 5,400元 / 月 三個月 4,860元/月 六個月4,320元/月 單週1,500元 平日會籍 3,780元 / 月 三個月3,400元 / 月 六個月2,980元 / 月 12堂團課月會籍 4,000元 / 月 | 購買「團課券」方案之學員 可預約效期內之課程 效期以「天數」計 購買「會籍」方案之學員 可預約效期內之團體課程 |
| CrossFit Matrix | 4堂 / 月 費用:$2200 8堂 / 月 費用:$3500 12堂 / 月 費用:$4500 | ✅ 不限課種,可自由選課 |
| 四季健身 | 5堂團體課程$ 3,000(90天) 10堂團體課程$ 5,000(90天) 20堂團體課程$ 8,500(90天) | |
| CrossFit Ultilife | 體驗價 $500|會員以點數購課 |
CrossFit 比賽通常分為 Event 1-4,每個 event 項目各不相同。選手在限定時間內需完成盡可能多的組數,項目可能包含:
每個 event 都有各自的積分排名,最終以四個 events 的總積分決定勝負,分數最高者獲勝。
例如最近一次的CrossFit Open 25.2 賽事項目如下:
CrossFit Open 2025 Open Week 2
| 循環 | 項目 | 重量 |
|---|---|---|
| 1 | 21下引體向上 42下跳繩雙迴旋 21下火箭推 | ♂ 43kg ♀29kg |
| 2 | 18下胸碰槓引體向上 36下跳繩雙迴旋 18下火箭推 | ♂ 52kg ♀34kg |
| 3 | 15下暴力上槓 30雙迴旋 15火箭推 | ♂ 61kg ♀38kg |
時間上線: 12 分鐘
當然可以!CrossFit Open 是一個全球性的年度賽事,賽事以年齡和能力分組,並**設有標準版(Rx)與輕量版(Scaled)**讓不同程度的選手參與。
比賽期間為期三週,官方會每週公布一個新的 WOD(Workout of the Day),通常在週五公布,參賽者可以在各地區的認證場館進行測試並在線上提交成績。(點擊查看台灣的認證場館)
在 Open 中表現優異者能依序晉級複賽(Quarter-final)和決賽(Semi-final),最終前幾名會進入CrossFit Games 爭奪總冠軍!是個驗收成果的好機會!
CrossFit 在台灣 的賽事文化也蓬勃發展。除了官方舉辦的 CrossFit Open 外,也有許多本地賽事,為台灣選手提供比賽舞台。常見的本地賽事有:
超級體能聯賽:由 TYR 等品牌贊助,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體能賽事之一,吸引許多高手同場較勁。
凛冬菁英:台灣地區史上第一場CrossFit官方授權之體能賽事,由 四季健身 等場館主辦的賽事,會邀請台灣各地選手參加,也有入門組別。
We Power: 由 鐵人工廠 主辦的比賽,是台灣 CrossFit 圈子裡很有名的賽事,分為挑戰組和精英組
夢想盃 Aroak Dream Cup:是國內知名的「力量大賽」,分為一般團體組、精英團體組、個人男子及個人女子組。除了 crossfit 比賽之外,也有舉辦「健美」、「六角槓硬舉」、「健身技術挑戰」等比賽
報名方式通常會由主辦單位在社群平台或官網發布,邀請你關注以上連結內的CrossFit 場館社群,或是關注由全台的認證場館共同經營的 IG 帳號:CF Taiwan Community。各種 Crossfit 的活動及比賽資訊,保證絕不漏接!現在就點擊連結,按下追蹤吧!
考慮到CrossFit的競賽特性,追求用更短時間達到次數。而較大的負荷、趨近於力竭表現,相較於一般的重量訓練來說確實是更具有受傷風險。
兩週後有半馬賽程的我,在 CrossFit 訓練 中特別在乎「安全性」,和教練請教後,我統整出以下四個原則能有效幫助你避免受傷:
Cindy教練:台北、龜山
Rai教練:台北
在體驗完CrossFit 訓練後,我覺得最大特色,在於它能全面提升你的身心素質,除了身體上的顯著改變,其所帶來的變化超出我一開始的想像!
身體素質全面提升:
透過多元肌群的交互使用,Crossfit 訓練能顯著提升力量、心肺耐力、爆發力與協調性,完成一堂課程後明顯感受到,它的確會使用到一些我平時不常使用的肌群,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的訓練安排是否過於單一!
心態成長與成就感:
每次挑戰 WOD、記錄成績的過程,都能將進步可視化。看著牆上的 WOD 隨著自己的努力完成而減少,心態上會有非常有感的轉變,即便只能拿低重量,也是一個令人驕傲的里程碑!
強大的社群歸屬感:
CrossFit 場館中獨特的社群文化,讓每個人都在一個充滿支持與鼓勵的環境中訓練,一起面對挑戰、慶祝成功!
更重要的是,教練非常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動作是否正確,也會及時調整(降組或降重量),讓你在訓練時能感受到滿滿的安全感,也會更願意接受挑戰。
歸屬感和安全感並重的運動,讓你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使運動不再孤單。
CrossFit 絕不只是一項運動,它是一種能全面提升你身體與心態的訓練系統。它打破傳統健身的框架,你將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持續挑戰極限、紀錄進步。
如果你已經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何不親自體驗看看呢?
本文作者:Tina
畢業於臺北醫學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目前在離都市很遠的地方當老師。因登山開始接觸肌力訓練和跑步,持續練習瑜珈,也偶爾回歸飛輪和跳床。除了以上項目外,也持續探索各種不同的運動方式。
我相信科學、運動與生活密不可分且相輔相成,也相信透過持續探索,找到自己適合的運動型態,才有機會讓健康成為日常!
延伸閱讀:
© 2025 Gymnomad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