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05.13.2025
最後更新:05.21.2025
我知道該怎麼吃,但就是做不到!
身為一位每日通勤的上班族,你我都有這種經驗:在搜尋「健康飲食」、「飲食控制」的時候,總是卡在一個點——知道要怎麼吃,卻做不到、也撐不久。
無數次壯志減肥,卻在路過速食店或夜市時動搖:「人生苦短,為什麼不能想吃就吃?」漸漸地,連看到健康便當都覺得膩,飲食控制變成了反覆失敗與自我否定的循環
我也曾找過營養師,建議內容其實我都懂——多吃原型食物、少油炸精緻澱粉——但心裡還是忍不住想說:「我知道啊,可是真的做不到。」
想放縱的時候隨之而來的是對營養師的背叛罪惡感,再次加深對健康追求的抗拒感。
直到最近健康檢查發現脂肪肝惡化,我才真正意識到該為身體負責了。但面對琳瑯滿目的資訊,我反而更迷惘,不知從何開始。
某天我靈光一閃:ChatGPT可以幫我嗎?
於是我開始用最自然的語言記錄飲食、體重、運動,讓 AI 幫我分析趨勢、提出建議。
接下來,我會分享8個簡單實用的功能,重新找回飲食控制的成就感,以及如何讓健康飲食不再是「撐不久的挑戰」,而是變成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ChatGPT飲食管理事前準備:
- 註冊ChatGPT帳號
- 如需大量使用圖像辨識功能,需要升級Plus以上版本(每個月美金20元起、信用卡付款)
- 準備個人基本資訊(身高、體重、生活與工作狀態、減重目標、運動頻率、是否處於疾病狀態等)
- 近期健康檢查資訊
- 醫師、營養師的健康指南與飲食建議
讓ChatGPT根據你的健康狀況、作息、飲食習慣建立個人飲食策略,是AI建議是否「落地」的關鍵。
我曾經問ChatGPT:「我能在一個月內瘦下 5 公斤嗎?」它的回應不只是「可以或不可以」,而是一步步帶我思考整體可行性,以及訂出合理的健康目標。而且不僅是飲食,還包含運動、睡眠、水分補充、心情等面向。
在使用ChatGPT進行健康管理時,一個關鍵準則是:明確設定角色。當角色被鎖定後,ChatGPT會以該專業的邏輯與觀點進行分析,回應也會更有結構與實用性。
與其直接提問,不如先指定它是某種腳色再提出任務需求,例如:
- 健康管理專家
- 營養師
- 運動教練
例如:在設定為「健康管理師」後,它會主動列出需要了解的資訊,如:年齡、運動頻率、飲食習慣等,協助你一步步建立完整的飲食建議基礎。這比單純問「我該怎麼吃」更容易得到貼近生活的建議。
如何讓AI不要憑空給出建議?首先要先給ChatGPT我的基本資料
Prompt(指令)設定建議:
- 年齡與身體狀況,如:脂肪肝、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 每日活動量,如:步行數量、習慣與運動量(如果沒有步數,你也可以給他移動距離做估算)
- 飲食喜好與限制,如:不吃辣、偏好肉類炸物)
- 工作作息,如:睡眠時間、上班時數、上班工作型態(坐式生活、勞動頻率)等
- 日常壓力來源
- 是否有抽煙、喝酒等習慣
擔心外食踩雷嗎?直接將餐廳菜單傳給ChatGPT(神奇的圖像辨識🪄)
輸入我的飲食目標,如:控制熱量、增加蛋白攝取、降低碳水比例等。按下確認,就能快速分析並挑出「最適合我的選項」。甚至你可以直接告訴ChatGPT:
「以我們目前的飲食計劃為基礎,在這間餐廳我可以選擇哪些食物?」
在面臨聚餐場合時,ChatGPT不只可以根據菜單幫你挑出相對健康的餐點選擇,它還能進一步給你進食策略,像是建議你:
- 先吃蛋白質與蔬菜,延緩血糖上升
- 選擇 無糖茶飲或冰水
- 延長用餐時間,增加飽足感、降低攝取量
這些小技巧,能在不影響聚餐氣氛的情況下,幫助你更有彈性地控制飲食。
此外,它還會根據你當天的整體飲食紀錄,預估這一餐的總熱量攝取量與營養分布,讓你聚餐後能清楚知道自己還有哪些營養需要補足或調整。
外食最麻煩的地方就是:我們很難準確知道一整份到底吃了多少?
現在我會直接把餐點照片上傳給 ChatGPT辨識,讓它判斷今天的食材內容、估算攝取的蛋白質、油脂與碳水量。
小技巧:為了讓 AI 判斷更準確,我還會把自己的手掌一起拍進去,作為「實際份量的參考值」,幫助 ChatGPT 更精準計算出營養比例。
這個方法特別適合像我一樣常外食、又想追蹤營養攝取的人,不需要自己去查每個食材的熱量,也不用糾結份量,只要拍一張照片,就能快速掌握這餐的營養大致分布。
當升級到Plus版本,你可以擁有大量的圖像辨識額度。照片識別功能是我使用ChatGPT最大的便利功能之一。
現在只要拍下一張營養成分標示,不需要逐字輸入,ChatGPT就能快速幫我解析其中的營養素,如:熱量、蛋白質、脂肪、糖分含量,甚至補充成分(如維生素、礦物質)也一併辨識。
這樣的即時回饋,讓我在選購保健品或加工食品時,多了一層客觀參考依據。
不過也要提醒⚠️:所有建議僅供參考,實際攝取與劑量安排仍應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才能更安全、有效地照顧自己的身體。
使用AI輔助「飲食管理App」的概念,現在已經可以直接在ChatGPT上實現。
甚至更能針對每天的飲食紀錄,我讓ChatGPT告訴我下一餐可以怎麼規劃,也提供我多種選項選擇。也許你可以直接丟三家餐廳、便當店的菜單給ChatGPT,詢問他的建議。
對於午餐、晚餐常常選擇障礙的我來說,省下了很多時間,增加生活便利性!
當真的不知道能吃什麼的時候,可以把你手上有的食材告訴ChatGPT。
「我剛剛買了黃椒、豆腐、花椰菜,冰箱還有雞蛋、馬鈴薯。這些食材能做什麼料理呢?」
讓ChatGPT給你多種食譜選擇,不只能解決「今天又要吃什麼」的煩惱,也能讓你善用冰箱裡的剩菜食材,避免浪費,同時維持營養均衡。
有些晚上,真的就是想來點炸的、甜的、熱量爆表的東西,怎麼辦?😈
ChatGPT不會阻止我放縱,而是依據這些食物的油脂、熱量、蛋白質等,結合我過去的健康紀錄(如脂肪肝、甲狀腺功能、當日飲食情況),告訴我各種選擇的「後果」與「調整建議」。
這不是限制,而是給我有選擇權的放縱,讓我不再因為一時口腹之慾就自責失控。
宵夜與聚餐不再罪惡:AI教你怎麼吃不失控
ChatGPT不會說:「這不能吃」,而是告訴我:「可以吃,但控制在這個份量」,減少外食的壓力與罪惡感。
此外,它還會幫我設計補救策略:例如當天晚餐吃多了,隔天早餐怎麼搭配更剛好,或是當天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多做什麼樣的運動。
AI給我的是彈性,而不是壓力
使用ChatGPT幫我後,聚餐時能安心享受美食。同時維持健康飲食節奏,不被一次放縱打亂整個進度。
因為沒有罪惡感,反而更有動力繼續堅持下去,維持習慣。
想要做出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紀錄當下吃什麼。找營養師、醫師諮詢也一定要有個人的飲食健康紀錄。在透過ChatGPT協助下,我已經養成每天和 ChatGPT 對話記錄飲食內容的習慣。
只要輸入:「早餐吃了一份烤地瓜+一包雞胸肉+一杯無糖豆漿」,或直接用拍照的方式
不用打得太詳細,ChatGPT就會幫我轉換成蛋白質、碳水、脂肪的攝取比例。
每晚睡前,我會請ChatGPT 幫我整理今天一整天的總攝取量,快速回顧哪餐攝取過量、哪餐營養不均,甚至會提醒我「今天纖維略低,明天可以補一點地瓜或青菜」。
📌使用小訣竅: 每天總結後,建議重啟一個新對話,並告訴 ChatGPT「請整理今天的飲食紀錄到這個新對話中」。當每則對話內容單一、清楚,ChatGPT 搜尋資料的速度與準確性會更高!
如果你願意固定格式記錄(例如:早/午/晚/點心),還可以請 ChatGPT 每週幫你做一次飲食週報,總結問題與優化建議,成為真正懂你的飲食日記助理。
找出情緒性暴食的背後成因
在這段與ChatGPT一起紀錄飲食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自己其實很容易「放過自己」——吃了過量、吃了不該吃的,就用一句「算了啦」安撫情緒。
但當我把這樣的放縱如實告訴 GPT,它沒有回我「你應該要反省」或「明天要補回來」這類懲罰式的語句,反而幫我一起釐清:「你可能是在壓力大、疲憊或情緒低落的狀態下才選擇吃這些東西,這是一種心理需求的反應。」
情緒性飲食追蹤與心理對話
而我真正得到的,不是一句禁止或標準答案,而是:「你可以放縱,但我們可以怎麼放得更有策略?」
例如在圖片這次的對話中,ChatGPT建議我改吃蛋白質高一點的宵夜、搭配大量水分,讓心理獲得滿足,同時降低生理負擔。
這讓我第一次覺得,「被理解」比「被要求更努力」更有力,也更能幫助我長期穩定地照顧自己。
飲食控制困難的不是「該怎麼吃」,而是「如何堅持下去」。在吃了自己覺得不該吃的地雷食物後,我會誠實地和ChatGPT記錄我今天吃了什麼,有時候也會加上一句:「我其實有點後悔。」
被溫柔回應的告解室功能
像是某天我忍不住吃了鹽酥雞,打字告訴 GPT:「好罪惡喔!」結果它回我:「偶爾放鬆一下沒關係,明天我們一起回到穩定節奏就好。」(暖男)
這樣的回應就像一位總是站在你這邊的健康夥伴:「不多加責備、不創造焦慮,而是鼓勵你繼續前進。」
陪伴式的互動,比起冷冰冰的飲食規則,更能支持我維持長期的飲食紀律,也讓我感覺自己不是一個人面對健康管理的挑戰。
拒絕極端節食:用ChatGPT設計能長期維持的飲食節奏
與ChatGPT共同設定合理步驟與可行的飲食規劃。為了減少失敗機率,我們不採取激烈減肥手段,而是建立可以長期維持的生活節奏。
減肥不是壓力: ChatGPT陪你找回飲食選擇權
在使用AI過程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不要因為吃錯一餐就放棄!」幫我跳脫「全有或全無」的減肥思維。
與健身遊牧的願景「永續健康」相同,健康是一輩子的,ChatGPT鼓勵我持續調整,不會因為一次破戒就自暴自棄,讓我真正開始建立彈性且持久的健康生活方式。
想把ChatGPT當成AI營養師助手使用?關鍵就在於「你怎麼問」。
很多新手一開始下指令時都太模糊,結果得到的建議通則居多、落地性不足。以下是我實際操作後整理出的3個重點技巧:
提供個人背景資料
別只說「我要減肥」,而是補充更多個人資訊,讓ChatGPT能根據你的真實狀況給出客製化建議:
年齡、身高、身體狀況,(如脂肪肝、甲狀腺低下)、運動習慣(如平日步行4000步)、飲食偏好(喜歡炸物、肉類食物)等
或者你可以直接問他:
「我想請你幫我做一個減重飲食計劃,我需要給你哪些個人資訊?」
避免模糊問題,轉成明確情境
像「怎麼瘦最快」這種問題太籠統,ChatGPT只會給出千篇一律的建議。問題越具體,ChatGPT就能根據你的情境給出更精準的回應,也比較能落實執行。
「我下班會從 A 點走到 B 點,大約 30 分鐘,每週走 5 天,持續一個月會有什麼成效?」
透過反覆對話慢慢優化結果
一步步調整,成果會更貼近你的生活。你可以先取得ChatGPT的初版建議,不用一次講完,後續慢慢再追問:
例如:
- 「早餐這樣蛋白質夠嗎?」
- 「今天晚上能不能吃炸物?」
📌使用小訣竅:為了避免資訊誤導,建議在使用ChatGPT提問時,多問幾種方式、多次驗證、多角度討論,例如:
- 可以請它從不同飲食法比較
- 要它提供數據來源
- 釐清你不懂的觀念
與其逼自己每一餐都「吃得完美」,不如從今晚的便當開始,試著把照片傳給ChatGPT,看看它怎麼幫你分析內容、給出建議。
只要你願意說明一點自己的目標、生活習慣與食物偏好,ChatGPT就能逐漸變成你專屬的健康共創者——幫你記錄、提醒、鼓勵,也幫你在放縱時提供備案,在迷惘時幫助自己找到方向。
讓AI幫你變健康,不需要從「大改變」開始,而是從「多一個選擇依據」做起。
也許下一次當你嘴饞想放縱時?先問問ChatGPT :「宵夜選哪個吃更好!」
A:ChatGPT或其他AI工具是非常強大的飲食建議輔助工具,但仍然無法完全取代營養師。
它可以根據你輸入的個人資料、飲食偏好與目標,提供飲食建議、菜單推薦、熱量估算等功能,但畢竟缺乏臨床經驗與實際檢測數據的判讀能力。
如果你有特殊健康狀況(例如:糖尿病、甲狀腺問題、慢性病)、或正服用特定藥物與營養補充品,還是建議搭配營養師與醫師的專業諮詢,才能確保建議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簡單說:ChatGPT 是你的AI飲食助教,營養師是你的專屬顧問,兩者搭配效果更好。
健身遊牧營養師推薦:Michelle營養師
A:ChatGPT 很適合喜歡「自然語言對話」、「彈性應用」、「客製化建議」的人,但如果你偏好有固定介面、圖表統計、食物掃描功能,那以下這幾款飲食 App 可能會更適合你:
App 名稱 | 功能特色 | 適合對象 |
---|---|---|
Healthy Plate 台灣新創公司 | 操作簡單拍照即可 AI營養教練飲食建議 目前僅支援iOS 兩個月免費試用 | 孕婦 健身族群 特定健康狀況者 |
MyFitnessPal | 食物資料庫最完整 掃描條碼記錄熱量 能連結Apple Watch | 想快速記錄 追蹤熱量 追蹤營養比例者 |
Lose It! | 設定體重目標 圖像化進度追蹤 支援中文介面 | 有具體減重目標 想視覺化管理者 |
Yazio | 提供減脂/增肌菜單 自動熱量計算 介面簡潔(英文) | 新手想依菜單吃 不想自己算熱量者 |
fatsecret 卡路里計算器 | 適合中式飲食內容 支援粥、滷味等項目 (中國APP) | 外食用戶 年長族群 |
簡單選擇邏輯:
A:AI健康建議存在不少限制和潛在風險。
首先,ChatGPT並非專業營養師,它給的資訊可能無法完全符合你的個人情況,而且內容可能不是最新的。
根據網路報導,有研究發現ChatGPT在為堅果過敏者規劃菜單時,竟建議了含杏仁奶的餐點,對過敏者來說非常危險。另外一些 AI 產生的減肥菜單熱量過低,卻沒有附上適當的警示,這可能導致營養失衡。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AI 的回答口氣常常很自信,但不代表內容百分之百正確,因此千萬不要盲從。簡言之,可以把ChatGPT當作輔助的小幫手,但別把它當成醫生;做重要健康決定前,最好還是諮詢營養師或醫生等專業意見。
--
本文作者:健身遊牧特約編輯Tess
一位數位行銷策略規劃,平時忙著想點子、簡報、看數據,也習慣在工作中善用AI工具提升效率。直到今年健康檢查發現紅字滿滿,才開始學著怎麼把「照顧自己」也排進人生事項。決定把原本用來工作加速的AI,延伸應用到生活,幫忙規劃飲食、記錄步數、分析身體狀況。
--
延伸閱讀:
© 2025 Gymnomad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