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03.26.2025
最後更新:03.26.2025
會知道這個是因為不知道哪一天發現「這次不用診斷書了吧」這個很讚的podcast,然後在IG上連來連去進而發現其中一位主持人劉奕辰是物理治療與矯正性訓練業界大神,最後發現了這門課程,喜歡親身感受大神威力的我立馬手刀報名。
上課前,對這門課的想像,猜想其為一套解釋我們如何產生動作、進而去判斷動作正確與否的系統。
但上完消化了幾天,目前體會到的,與其說是一套評估系統,不如說這是一個建立在人類基本動作模式的思考架構。
以人體實際生活中運用的動作為基礎,去思考這個人在執行這個動作所需元素、缺乏或過於主導的部份(好像越講越複雜XD),進而想辦法取得平衡,從而獲得更好、更長久、更有效率的身體運用能力。
兩天的內容大概就是上面那段文字,接下來只是用這套架構去將人體基礎動作模式走一遍,所以在第一天下午,老師才會說其實這堂課已經講完了(我那時感覺也是如此,但後面的部份一實操下去發現自己還是好傻好天真,概念跟實務果然隔了兩座喜馬拉雅山),所以之後的內容很吃解剖學跟肌動學的基本功。
解剖學跟肌動學真的是健身教練的最基本功底,一旦學得夠精深,去學習其他進階東西吸收才會快,在看人體的動作時,很多東西也慢慢從推論到直覺式的浮現腦海。(不然就是每次都會被不同方向的內轉、內收、外旋、外展、屈曲、上轉、上抬、伸展……搞崩潰)
那麼,什麼是我們每天最常出現、最基礎的動作呢?毫無疑問就是「走路」(我不相信會是深蹲)。所以「步態」這動作也是兩天課程中提到最多的。
大部份人體動作及其衍生能力都建立在行走之中(如投擲、揮擊)。當你走路沒有問題,關節組織有在正確的擺位上,做其他更複雜具變化的動作自然也不會有太多問題。
那是不是看步態就可以得知一切呢?
直觀上會是這麼認為,但因為人體是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像部精細充滿無數齒輪排列組合的機械,光看步態可以取得的資訊很多,甚至可以說太多了,導致一次要/能處理的部份太多,不如將其拆解成幾個基本元素,一個一個去調校優化。
在每個模式下,有其各自調動協作的肌肉,還有對應的關節移動,這裡就不贅述,端看每個人對肌動學跟解剖學的熟悉程度,越熟悉就越快在出現狀況時找到問題並處理,而換個角度,這也可以當做我們基本的訓練課表。
那架構有了,動作也有了,在遇到狀況的時候(而且95%會遇到)該怎麼做呢?
老師在這裡提出了三個解決問題的思路:
最常見,但老師也比較不推薦的是「放鬆」,因為你不知道到底是這個部位太強(緊繃)要放鬆,還是另一個部位太弱要加強?
也不知道要放多少,或是放了之後會不會導致原本整個系統的運作反倒更失常?
就像一部還可以運作甚至還發揮出「超常規性能」的車子,在不夠熟悉的狀況下就放鬆,或者放鬆太多,反而讓其發揮不出環環相扣下堆疊出的實力。
例如:健力選手通常身體有超多不合理的代償,本來可以臥推個180kg,找到失衡部位放鬆後,反而只能推到170KG。
這樣的結果等於你要對方的身體走一條新的陌生的路,嚴重點變打掉重練,需要重新尋找發力技巧,如果是賽期那絕對很尷尬。
在有更好的選擇下,應該可以考慮把放鬆的選項往後擺一些。
接著是「2. 直接矯正」,從動作的位置出發,這裡提到一個這兩天一直強調超重要概念「先動的,動比較多」,改變主導肌群來獲得功能,以及「3. 放進它缺乏的東西」,先啟動、喚醒缺失的部位,或是用不同甚至退階的方式拆解動作,直接從缺乏的元素反過來執行動作(這裡比較抽象,我也還在消化)。
舉個例子,如常見的單腳RDL骨盆外翻,以支撐腳為主導,先判斷是否缺乏離心外轉能力,解法不是放鬆TFL之類,而是換用飛機式,且起始點在一般動作結束位置也就是外轉位置,只做轉回來這段練習,用訓練代替訓練。
方法2. 矯正跟3. 補足缺乏的元素都是比較推薦的,也是一個強大的健身教練應該有的能力。
當然如果有本事做簡單放鬆就能搞定,那也沒有問題,只是這也同時也讓人思考健身教練、物理治療師、醫生的職權與能力劃分。
(然後剛好最近有醫療法風波,隨著健身風氣越來越發達,真的該好好重新審視過時的法條,對大家都有保障。)
然後在這裡也呼籲,如果身體有狀況,或者是身體卡到不行了才想到找教練或健身,(教練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去看醫生,有比較嚴重的疾病想健身第一件事也應該是找醫生,最好是本身有運動習慣,或者經常處理運動相關傷病的醫生,經過醫生評估後,可以運動再慢慢開始,如果硬硬操下去,有非常高的機率會更嚴重,這點不可不慎。
再來是動力鍊,這是另一套用懸吊觀念來解釋人體動力的系統。人體分為四條動力鍊:
基本上講到這邊的時候我腦袋已接近一片空白,大概像中了無量空處的感覺,如今回想,只記得一些評估與調校術科,評估的部份大家可以自己在家試試看,分別是:
以上有任一點沒做到……歡迎找我報名教練課XD
動力鍊主要以交叉、旋轉的連動為核心,同時其局限也比較明顯,就是完全沒有「上肢」的元素,但做為另外一套評估方式搭配起前面的,除了讓頭腦更加混亂之外,還有對人體這套系統的讚歎,對各個專項運動員的發力組成有不同的理解,非常有趣。
最後,是老師這兩天不斷強調,如果整整兩天的課其他什麼都忘了,只希望我們帶走的三句話:
或者讓我加上幾個字,讓整句話意思更明白:
「脫離我們目標的」訓練就是代償,「接近我們目標的」代償就是訓練。
代償還是訓練,端看你練這個動作的目的及得到的效益為何。
舉個誇張的例子,如果一個動作我們要練肩,結果痠的是屁股,那很明顯,屁股就是代償,還沒完,我們還能再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如果練肩卻讓你的屁股前所未有的痠感,或許你可以考慮用這個動作練屁股。
練的目的要明確,也就是課堂中提到的:「你是要練哪個特定肌肉,還是單純練那個動作。」
如果目標是肌肉,那有沒有其他更有效的練法,套句另外一個地方聽到的,要有指哪打哪的能力,不要被動作綁架,做著做著就混為一談。
這可以用來結合訓練、代償的比例或者主導的問題,要練哪裡,就讓哪裡先動起來,反過來說,不想讓哪裡練太多,就不要讓它先動,其實很多概念都可以反過來思考,左右上下、前後對稱,不管是方向性還是做人做事的某部份,雖然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指什麼,只能說這句乃居家旅行,訓練必備金句!
這裡前面提過就不贅述,只是在看老師展示的時候,真的是見識到當你真正掌握了一門學問,且積累了許多實務與發想才會出現的跳出框架外思考和靈活運用,你以為這個動作就這樣了,卻沒想過能以這個角度來執行;或是這個動作你再熟悉不過,但只是改動一個細節,卻能出現一番新局面。
雖然老師一直說他們物理治療師常做的就這些沒別的了,很無聊很枯燥,但這些枯燥卻是奠基於所有的學理與經驗,經過長時間沉澱所厚積薄發的平淡無奇,在我看來就像是鼎泰豐等級的蛋炒飯,最簡單卻也最困難,好不好看不重要,好用就夠了。
還不給我乖乖回去讀解剖學+肌動學!
沒啦,綜觀這堂課,我覺得完全可以歸進「元」課程,就是課程的前導課程,大綱中的大綱。
這堂課底打好,後面去上市面上比較流行比較fancy的課,都能夠更快融會貫通,只是很多細節礙於時間因素,不能講太詳細,不然拉成7-10天的課程我覺得只是剛好而已。
反過來說(對我現在很會反過來說),這堂課沒有那麼fancy,我也無法跟你說上完可以獲得OOXX之類的神效,而且對基礎較差的人(絕對不是在說自己)根本只有硬,甚至會有直接啃教科書那種挫敗感,當我意識到好像應該買支錄音筆全程錄下來的時候,我的腦袋已經開始資訊過載而思考遲緩了……
但總結來說,這堂課絕對是遊戲裡初期該用力點的技能、金字塔的底層、固定拼圖的框框。
主題無關雜感:
我們這年紀上下的講師們一些梗居然也開始不能用了,老師一開始上課問有沒有人聽過林正英,全班居然一半沒聽過……怕.avi(糟糕avi可能也沒聽過)。
福德涼麵三合一除了漲價又双叒叕變少了,但貢丸還是全台北最Q彈啊!
其他加碼:
大家應該都看過世界最好的伸展,照過來照過來,這裡有世界第二好的伸展──ICL伸展!(提出者為劉奕辰物理治療博士本人,所以直接冠名XD):
跨步分腿蹲+上肢垂直/水平推拉
其實以前上教練課有練過,真的很難,而且一般健身房很少見,一開始你會覺得自己像個白痴,練好了你會覺得自己像公園阿伯,但這個動作練好,身體協調沒煩惱,當成暖身或收操也是很好的選擇,可攻可受,亦正亦邪(!?
雖然推什麼訓練動作好像有點過於侷限,但這兩天上完的強烈感想是:分腿蹲+Hinge+TGU練爆就對了!
新北市永和/中和區的自由健身教練,專精於功能性訓練、傷害預防與運動表現提升。因籃球受傷而接觸重訓,從基礎健力轉向更強調靈活度、全身連動與強度控制的訓練模式,成功重返球場並提升運動表現。學生多為上班族與籃球愛好者,課程強調動作精準與身體控制,風格雖嚴謹,但帶來滿滿成效,甚至改善失眠與生活壓力。相信運動能改變生活,是他教學的核心信念。
以下資訊來自動作專家協會TMSA官網
課程說明與大綱
市面上有許多健體訓練相關書籍,其中部分書籍也會提到如何利用各種動作訓練個別肌肉,也會加上解剖圖去增進讀者的理解;但是訓練動作千變萬化,如何能夠記憶起來?如何能夠有系統性的整理概念?這些問題是讓這堂課誕生的契機。
肌肉動力學是各種訓練動作的設計基礎,而我們相信理解肌肉在動作中所扮演的角色,遠勝於理解一塊肌肉本身會做出什麼動作。本課程根基於肌肉動力學,使用五大基礎動作模式為主來學習不同平面上的肌肉動作,與傳統以肌肉為主的學習模式相比能更好的應用於訓練中。
本課程學習目標:
理解基礎動作模式所涵括的肌肉動力學,你就可以利用這些概念去評估動作過程中是否產生代償或者是在基礎動作上面針對特定訓練目標進行動作的變化,讓評估與訓練合而為一,避免訓練時不必要的傷害累積。而在基礎動作模式之後,會進一步講解如何使用基礎動作模式概念去理解七大人體基本功能動作-蹲、弓步、推、拉、彎曲、旋轉、步態。
本課程設計給想要入門訓練相關肌肉動力學的健體從事人員。而對於已經熟悉各種訓練方式的教練們,也能重新由基礎動作模式的概念,去設計更精準的訓練計畫。
延伸閱讀
© 2025 Gymnomad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